在上海车展的序幕即将拉开之际,工信部抛出了一枚震撼弹。最新修订的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标准,如同一道紧箍咒,紧紧套在了电动汽车电池的脖颈上,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“零起火、零爆炸”,且留给车企的调整时间异常紧迫,明年7月1日便要成为硬性规定。
关键词一:安全无虞,稳如磐石
首先,让我们聚焦于这一变化中最直观也最为严格的部分。依据GB38031-2025标准,一旦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,在长达两小时的观察期内,必须保持无起火、无爆炸的状态,且所有监测点的温度均需控制在60℃以下。
或许有人对此并无直观感受,不妨回想一下那些车辆起火前的预兆——先是冒烟,随后才是熊熊大火。这便是旧国标的要求,即5分钟内不起火、不爆炸。然而,在许多惨烈的事故中,5分钟的时间往往转瞬即逝,逃生尚且艰难,更不用说旁观者来得及掏出手机拍摄视频了。相比之下,两小时的时间则宽裕得多,以我国消防部门的响应速度,足以救出被困乘员,甚至可能将事故车辆拖离现场,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。
更为严苛的是,新国标在测试触发方式上还加入了内部加热这一环节。换言之,电池不仅要能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,还要能够应对内部的隐患,真可谓是内忧外患,全面考验。
关键词二:底部撞击,考验真章
此次新国标还增加了一项极具实用性的测试——车辆底部撞击测试。之所以说它实用,原因有二:一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路面上的异物造成磕碰;二是布置在车辆底部的电池一旦受到冲击,极易发生热失控。 测试的标准相当严苛,采用直径为30mm的撞击头,以150焦耳的能量进行三次撞击。根据物理学的重力势能公式Ep=mgh进行推算,这样的撞击力度,几乎相当于一根重达1.5千克的钢筋从六楼自由落体砸向地面。
关键词三:快充循环,安全为先
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电池,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,都属于传统的湿式电池,即内部含有电解液,通过隔膜将正负极分隔开来。可以说,隔膜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安全性能。 许多车辆在充电过程中起火,都是由于锂枝晶穿透隔膜导致短路所引发的。而新国标对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,即在经历300次快充循环后,电池依然需要保持不起火、不爆炸的状态。
当然,也有革命性的解决方案——固态电池。尽管智己、蔚来等车企都在积极研发,但受限于高昂的成本和交付难度,固态电池在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应用。
电车“国五转国六”的历史时刻
新国标的正式实施时间为2026年7月1日,但对于已经申报的老款车型,则给予了一年的缓冲期。也就是说,最晚到2027年夏天,市面上所有销售的新车都必须满足新国标的要求。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国五转国六时的场景,车价如瀑布般下跌。在此,我们不妨大胆预测,部分技术不达标的车企很可能会在这场大考中被淘汰出局。
结语
此次新国标的升级,无疑是对国内车企的一次重大考验,迫使他们不断提升技术水平,拿出真本事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电池包的防护性能得到加强,更加耐用,同时也为救援人员留出了宝贵的时间窗口,使得用车更加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