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汽车的选购过程中,续航里程成为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焦点。这一数字不仅关系到日常充电的频繁程度,更直接决定了长途出行的可行性。然而,这一被车企大力宣传的参数,近年来却成为了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。
一、续航缩水现象的行业内幕
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报告,新能源汽车投诉中,续航里程虚标问题占比高达37%,位居质量类投诉的首位。而人民网“人民投诉”平台的数据显示,2024年前三季度收到的1.2万起关于新能源车的投诉中,电池性能与续航虚假宣传的占比仍然超过四成。 在北京某新兴汽车品牌销售门店,一位王姓销售顾问透露了行业内的秘密:该店在售的车型普遍存在20%至40%的续航折扣。即便是在夏季开启空调,续航也只能达到原标称的九折,而到了冬季低温环境下,某些车型的实际续航甚至可能减半。这种心照不宣的“折扣规则”,已经成为销售人员应对消费者质疑的常用话术。
二、测试标准与实际使用场景的鸿沟
当前行业所采用的CLTC测试标准,虽然相较于之前的NEDC标准更接近中国路况,但实验室环境与真实用车场景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。例如,在温度、驾驶行为、路况模拟和负载情况等方面,两者都有着明显的差异。
高合汽车技术总监杨悦卿指出,车企通过提高胎压、关闭辅助系统等“应试技巧”,可以使CLTC续航提升10%至15%。这些优化在实验室是合规的,但却与用户的真实用车场景背道而驰。
三、消费者维权的挑战与典型案例
张先生是2022年上海的一名消费者维权者,他购买了一款标称续航560公里的车型。然而在实际使用中,冬季续航仅能达到200余公里。尽管4S店承认该车实际续航不足300公里,但他们却以“冬季续航减半是行业常态”为由拒绝退换车。这种看似合规却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,暴露了当前监管标准的滞后性。
四、破解续航迷局的三大策略
首先是对测试标准的革新。这包括引入动态环境模拟测试,增加低温、高速等极端工况的测试内容;强制标注季节续航系数,如提供冬季和夏季的参考值;并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,包括城市、高速和综合续航数据。
其次是推动信息披露透明化。这要求车企公示真实用户的续航数据分布;在宣传材料中明确标注续航达成率的计算公式;并建立官方的续航数据追溯系统。
最后是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。这包括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季度性实景测试、搭建用户众测数据共享平台以及推动媒体建立标准化的评测流程。
五、消费者购车前的实用指南
资深汽车评测人郭毅宁建议消费者在购车前做好“三个对照”:对照电池容量与实际续航的关系;对照第三方进行的实景测试数据;以及对照真实车主的用户口碑。此外,随着C-WTVC新测试规程的即将出台,未来的续航标注将更加贴近真实场景。但专家提醒消费者,仍需建立科学的认知,正如燃油车的油耗存在个体差异,电动车的续航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。因此,选择信息公开透明、售后保障完善的产品至关重要。只有技术和诚信并进,才能真正消除消费者的续航焦虑。
来源:国是直通车